厦门海沧隧道起自海沧区马青路,以海底隧道形式穿越近3公里宽的厦门西海域,下穿长岸路进入本岛,终于火炬北路与成功大道相交,并与第二东通道相连,形成岛内第二条东西向快速干道。路线全长7.1千米,其中隧道长6.3千米,跨海域宽度2.8千米,工程总投资56亿元。2016年6月,厦门海沧隧道主体动工兴建。五年后,也就是2021年6月,海沧隧道将正式通车运营。
海沧隧道是中国大陆第三条公路海底隧道,也是继翔安海底隧道之后厦门第二条更具难度的海底隧道。海沧隧道项目技术含量高,规模宏大,建设环境复杂,是目前国内最复杂、最具难度的地下工程之一。
》》》【目标】为厦门跨岛大发展谱写了新篇章
头顶就是汪洋大海,随时会涌水;稍有不慎、工程就报废;世界罕见的双连拱隧道;隧道顶部距离路面最薄处仅5米……自开工建设以来,一个个难关挡在建设者面前。
汇聚钻爆法海底隧道施工技术的精华,破解大断面富水地层及浅埋暗挖的施工难题,创立一套城市复杂条件下地下工程建设的新技术,海沧隧道建设堪称地下工程博物馆,代表了我国海底隧道与城市隧道施工技术的最高水平,其工艺、工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近日,记者采访项目建设单位厦门路桥工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揭秘过去五年间海沧隧道在技术上战胜的“拦路虎”、攻克的世界级难题。海沧隧道继承厦门路桥“永不言弃”的翔安隧道奋斗精神,打造新时代厦门路桥新品牌,为厦门跨岛大发展谱写了新篇章。
》》》【攻坚】465天通过160米海底风化深槽
隧道海域段长2.8公里,最深处距离海平面71.2米,下穿海底过程中需穿越4处全强风化深槽带,最长一处影响达160米。厦门路桥工程公司标段经理孙志鹏介绍:“风化槽岩体破碎软弱,裂隙连通海水,施工时犹如在碎渣中挖洞,如果不能很好地加固风化区域,很容易引起隧道塌落,海水涌入,安全风险极高。”
让这么大的隧道在碎渣中“硬”起来,谈何容易。施工中采取CRD工法,结合全孔一次钻注分离的精准注浆加固技术,利用化学浆液充填破碎岩体裂隙,封堵了裂隙中的水,也将岩体加固为一个整体,“仿佛碎冰重新冻结成为冰块”,孙志鹏形象地比喻。同时,施工中还通过超前钻孔并辅以孔内成像技术,给加固后的岩体做“肠镜”,通过摄像头一探究竟,了解岩体情况后再进行钻爆破开挖。
“头顶就是汪洋大海,我们必须慎之又慎。”孙志鹏表示,施工中对注浆的每个细节反复研究和验证,不断摸索不同围岩帷幕注浆设备配置及注浆技术,确保了注浆效果,循环作业周期由2个月缩短为3周,提高了施工效率。
2020年9月10日,160米的海底风化深槽——这个海底隧道最大的安全风险点被安全顺利通过,从开挖到结构完成共用了465天。
》》》【成就】隧道施工工艺、工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作为厦门的第二条海底隧道,海沧隧道与“大哥”——翔安隧道不同,是中国第一条海底隧道结合城市隧道的工程。
海沧隧道项目岛内线路主要沿兴湖路敷设,兴湖路是我市的交通要道。项目先后克服了服务洞下穿长岸路超浅埋软弱围岩段、C匝道下穿悦华酒店、世界最大断面双连拱隧道、复杂环境下下穿城市主干道超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开挖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兴湖路下在C匝道分岔段和石鼓山立交邻近段分别有一段160米和240米双连拱隧道。双连拱隧道约10车道宽,其开挖断面达550平方米,为同类型隧道之最。边界处距周边建筑仅6米,而隧道顶部距离路面最薄处仅5米,施工难度极大,是项目的又一重大难点。厦门路桥工程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孙磊介绍:“我们在施工中采用化整为零、分部分块的施工方法,简单来说,我们在开挖过程中,将大开挖面分隔为4至6个小开挖面,按顺序逐个进行推进,挖掘前先加固,挖掘后迅速支护,严格控制每一步作业的变形。”
精炼的一句总结却饱含了极其繁琐的工艺,在各单位的努力下,双连拱隧道成功贯通。双连拱施工工序转换复杂,工艺极其繁琐,整个过程的精确、有序是海沧隧道工匠精神最好的展现,其工艺、工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商业转载请联系WRCA官方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均视为侵权。